前两天,我看完了侯世达的《哥德尔、艾舍尔、巴赫:集异璧之大成》,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。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《b 是 10 的某次方》,介绍了书中的一个问题。
顾名思义,该书有三个线索:哥德尔、艾舍尔、巴赫。其中哥德尔占主要部分。书的核心有两个:一是形式系统,重点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;二是对人类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思考。而这两个核心,以及 RNA 之类的其他内容,都围绕着该书最重要的主题:自指。自指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关键,作者认为它也是智能的关键。
该书的一大特色,是章节之间都有虚构的对话以引出下文。对话的标题大多取自巴赫的作品,人物大多是「阿基里斯」和「乌龟」。这些对话非常精妙有趣,其中常常有各种文字游戏,例如谐音、回文、藏头等,对翻译提出了很大的要求。书的开头专门用了许多文字描述了翻译的原则和难点。
去年年初,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对话《和声小迷宫》关于造物神那一段的摘抄,大受震撼。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契机。
这本书的原版出版于距今近五十年的一九七九年,书中充满了时代特色,也不可能摆脱历史局限性。那时,字长和位宽尚没有统一的标准,神经网络也没有什么名声。从今天的视角来看,书中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部分已经过时。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介绍倒是深入浅出,但如果只为了这个,倒不如看一些更简短的科普内容(例如欧内斯特·内格尔、詹姆士·R·纽曼《哥德尔证明》,侯世达也作了修订)。不过,除去技术内容,书中还有丰富的思考,在当下依然有价值。
回望历史,该书出版前五十年,科技发展迅速,数理逻辑也不例外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希尔伯特计划提出了,哥德尔完备性定理证明了。三十年代,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、塔斯基真不可定义定理证明了,λ 演算、图灵机也发明了。
该书出版时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世界发生了诸多变革。个人计算机出现了,Unix 出现了;编程语言百花齐放,C、Pascal、Prolog、ML、SQL 都出现了;SHRDLU 出现了(书中也有介绍),专家系统出现了,AI 进入了第一次寒冬。
而现在,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,神经网络大行其道,Transformer 风头无两,大语言模型卓有成效。在人工智能满天飞的今天,再看看书中的思考,我们依然要问:大模型能真正理解文字吗?它是否有智能,是否有意识,是否有情感?更进一步,这些问题有意义吗?
五十年,沧海桑田,天翻地覆。展望五十年后的未来,赛博朋克的年代,世界将是怎样的?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又将走向何方?
歌未竟,东方白。